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1:煲汤可给宝宝提供最好的营养
煮汤时,鱼、鸡、肉都是整个的或切成块地浸泡在水中,随着水温升高,食物中的蛋白质呈凝固状态留在肉里而非溶于水中。据检测,汤中蛋白质含量仅为肉中的3~7%;脂肪仅为37%;无机盐仅为25%。仅喝汤不吃肉岂不是极大的浪费?再说孩子胃容量小,喝汤喝入的大量水分占据了大部分胃容量,必然影响其他食品的摄入量,长此喂养必然影响孩子生长。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2:添加泥糊状食品后不减奶量
4~6个月刚开始加泥糊状食物的宝宝还小,不会用语言告诉你他是饱还是饿,这就需要你注意观察,提高作母亲的敏感性。开始只喂1~2小勺,仅仅是让孩子学吃,学吞咽,品尝多种口味,此时吃多少量还未提上日程。尝尝泥糊食物接着就喂奶,吃多少奶可以随意,一般不会喂过量。添加2~3周之后,泥糊状食品就应该替代一顿奶,这是辅食添加起始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逐步让泥糊状食物成为一日3餐的正餐,完成向幼儿固体食物的转化。也只有注意到添加泥糊状食物的同时逐渐减少奶的摄入量,才能更合理的提供婴儿所需的营养。
以6个月宝宝为例,如果宝宝的体重为7公斤,每日每公斤体重需120千卡热量,那么他每日所需总热卡=7kg×120千卡/kg=840千卡。
由于每100ml母乳含67千卡热量,如果用纯母乳喂养要提供840千卡热量需1254ml,假设实际母乳量为750ml/日,可提供503千卡热量,那么840-503=337千卡的热量则要靠添加的食物供给。按照这个年龄组总热卡的15%由蛋白质提供、35%由脂肪提供、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科学比例;再加上蛋白质1克可产生4千卡热量、脂肪1克可产生9千卡热量、碳水化合物1克可产生4千卡热量的换算,可以得出,这个7公斤的宝宝每日尚需添加12克蛋白质、1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一个鸡蛋约可提供7克蛋白质,25克肉约可提供5克蛋白质,加起来刚好12克蛋白质;肉里含的脂肪加上做饭时10ml左右的植物油足以提供13克脂肪;50克碳水化合物即为1两米或面,42克约为4/5两粮食。通过类似的计算方式,你对不同年龄、不同体重孩子每日营养需要量大致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这种简易的营养计算还可以用在生长速率未达标需要适当增加营养,或孩子过于肥胖需要适当控制饮食减去过多食入的热卡时应用。一般将每公斤体重热卡适当增减控制在10~20千卡以内,是较为稳妥和有效的。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3:强迫进食
强迫进食是妈妈充满“爱”的一种无知的行为。在宝宝添加辅食的第一个月常常发生妈妈拿自己孩子进食情况和其他孩子比较的现象,其结果是对自己孩子吃得种类少、吃得量少、体重不如别的孩子长得快等方方面面感到焦虑,最终导致强迫进食。
我们常说强迫进食会造成厌食。从生理角度分析,厌食的宝宝脾胃虚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能力下降,表现为胃肠运动减少,消化酶量少、活性差,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而胃内容物长时间不排出会抑制摄食并引起饱感中枢兴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会进一步减少消化液分泌和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从而更加重厌食。
厌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刚添加辅食时多表现为对吃不感兴趣;吃一顿饭时间太长(一般不应超过30分钟);好不容易吃一口东西含在嘴里迟迟不下咽;添加泥糊状食物个把月之后,孩子每顿就吃1~2口,饭量不见增长;勉强多吃一点儿就出现腹胀、呕吐、打嗝等不适,时间一长必然导致贫血、营养不良、消瘦、免疫低下等疾病的发生。
尽管采用追着喂、哄着喂或打着吃、骂着吃,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手段,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孩子从心理对吃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还有些家长不知从色、香、味、形和品种、口味上不断调整饮食,长期单调的饮食也会让孩子感到索然无味,进而厌烦进食。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4:瓶装泥状食品当“菜”吃
瓶装泥状食品是经科研合理配方后制出的婴幼儿正餐食品。它既有科学的搭配又能保证热卡和营养素的量,因此每日吃多少是有严格的计算的。如果为了省钱拿它当菜配以家庭制作的粥或面条,就极有可能减少了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重要营养素的摄入量而造成营养不均衡。
另一方面,每瓶打开的瓶装食品保鲜期仅为48~72小时,我们也不可能在更长的期限内食用它。因此拿它当“菜”吃的作法是不妥的。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5:腹泻、便秘的宝宝不能加泥糊状食品
腹泻指宝宝大便次数和性状的改变。如果吃母乳的宝宝每日大便为5~6次黄色糊状,就不能称为腹泻。但添加菜泥或果泥后孩子大便中夹杂了一些菜中的纤维或食物的颜色,甚至大便比平时稀,次数也多了一些,是否就不能继续添加泥糊状食物呢?
其实这是在开始添加泥糊状食物时的一种常见现象,孩子适应新食物也需要一个过程,你要允许他去逐渐适应。此时你更应关注的是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他情绪好,食欲好,你就大可不必担心。只需把给孩子添加的食物做得更细软一些,并注意少放油就行了。如果出现脓血便或腹泻同时孩子还发热,那就有可能是吃了不干净或已变质的食物,此时还是要及时上医院请医生诊治。
便秘指大便硬结、排便困难,靠不吃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用食物调整孩子大便才是一个安全可行的办法。一般情况下柑桔类、瓜类、油脂类均可利于排便。你可以喂西瓜、甜瓜、黄瓜泥30~50克试一试;也可以多喂些煮软的蔬菜,如萝卜、青菜、红薯、海带等;在做菜时比平时多放一点黄油等油脂类的东西都是有效的。要注意的是苹果泥、苹果汁有可能使大便变硬,对便秘的孩子暂时不要喂苹果。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6:无规律进食
在宝宝4~6个月每次喂泥糊状食物后尚可喂奶,而等宝宝7~9个月后,就要用2餐辅食来替换2顿奶了,希望他能定时定地点定量的吃饱。否则孩子会因家长的无序喂养而无法形成胃肠道有规律的饱与饥的节奏,进而影响消化和吸收。等孩子到10~12个月后,一日三餐已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作法是让孩子定时坐在固定位置上进餐。
如果不到吃饭时间孩子要吃的怎么办?我想你最好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跟他玩一会儿或出去走一走。这是为了让孩子体验饱和饿的感觉。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边吃边玩怎么办?一般情况下调整食物的色、香、味、形,改善进餐气氛会让孩子专心吃饭。可也有些孩子不管怎么说都听不进去,一口饭包在嘴里就是不咽;手上拿着食物不往嘴里送,就捏着玩或满地扔,拿勺子在碗里乱搅,就不舀起来吃……我们姑且认为这就是不饿,尽可以把饭菜收走。一般一餐饭不应超过半小时,超过时间你就可以收走。几次之后孩子会明白吃饭要专心,否则就没得吃。有人说这叫“恶(饿)治”,其实对1岁左右还不太懂得“讲道理”的孩子来说,这一招挺灵。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食物在收走半小时或1小时后原封不动地端出来给孩子吃,这时他已经饿了,就会专心一些地吃;同时也会明白食物是吃的,不是玩的,从而学会尊重食物。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7:不许上桌吃饭
提倡让孩子上餐桌吃饭,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环境,让他有更多的自己吃的体验。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在模仿大人时学来的,上餐桌使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更多的饭菜,重要的是看到大人怎么吃,怎么交谈,这种潜移默化的“身教”在孩子脑海中存留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孩子上餐桌的问题上有些事要提醒家长:
孩子的儿童餐椅要结实安全。
妈妈要坐在孩子身旁,在他自己吃的时候给予帮助。
全家人不要都盯着孩子,给他一个平等、宽松的条件,否则大人的焦虑会影响孩子进餐。
大人不要当着孩子面说什么食物不好吃,这有可能影响孩子造成偏食。
宝宝添加辅食常见误区8:孩子曾对鸡蛋过敏,他从此不能吃鸡蛋
通常的过敏是发生在孩子肠道淋巴样组织对某些特异性抗原(比如鸡蛋蛋白质)不具备低免疫反应,也就是对这种蛋白质不具备耐受性而产生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通常的作法是中止引发过敏的食物,等宝宝8个月或1岁后再慢慢适应。其间要用替代该食品的其他食品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比如用鸡肝来替代鸡蛋,用豆浆或特制豆奶来替代牛奶。
具体到6个月内发现对鸡蛋过敏的孩子,可以到1岁左右再少量多次地添加直至孩子适应为止。这实际上相当于一种脱敏的疗法,少量多次接触鸡蛋蛋白(即过敏原),可以使孩子逐渐适应鸡蛋,慢慢地不再对鸡蛋过敏。所以并不是一次对鸡蛋过敏,这个孩子就永远不能再吃鸡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