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是一种冷冻多年的冻肉,重点在于那个多年,很多可能已经是几十年前的肉,已经不能再食用的冻肉,被现在的不法商贩通过一些化学药剂,使肉变得新鲜有佳,但是危害却是真心非常大。
走私的冻肉都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肉品,如果进食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细菌、病毒的冻肉,或会危及生命。
源头国内走私的冻肉多由中国 香港、越南等地入境,与其临近的中国香港、越南临近的广西、广东均成为走私冻肉“重灾区”。
广西已成为冻肉走私最集中的区域,而广东则是国内最大的走私冻肉散货地。
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一些网络平台成为其潜在的销售渠道。比如在淘宝上,销售被暂停进口的“美国安格斯牛肉”的淘宝店超过200家,销量更是不计其数。
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长达三四十年,比缉私人员年龄还大。
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变成“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
内人士指出,即便高压整治,但冻品走私环节多、非法利润高,一批走私团伙从承揽业务、到运输、清关、货物交付都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而且在收取中间费用时,采用现金或网络支付,交易记录隐秘,难以查处。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
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6月23日新华网)
10万余吨!其中很多还是“僵尸肉”。相信看到这样的数字,每个人都会感到深深的惊讶。
然而,这些还只是6月份的一次专项行动中就揭开的黑幕,须警醒的是,这种疯狂的黑心走私是否普遍存在?从记者的调查和海关给出的信息显示,走私冻肉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不论是在边境“蚂蚁搬家”式的运送货物,还是在国内肆无忌惮地销往各地,这些案件细节都揭示出,它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规模庞大、范围极广。日常监管为何会被轻易击穿?这是在震惊之后,我们必须发出的疑问。
遗传毒性是指环境中的理化因素作用于有机体,使其遗传物质在染色体水平、分子水平和碱基水平上受到各种损伤,从而造成的毒性作用。
首先无法将人与动物直接进行比照,其次是具有直接对DNA造成伤害的遗传毒性,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哪怕只有很少的量,也无法排除其致癌的可能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5级分类中,最危险的是1级,属于确认的致癌物质,其次是2A和2B级,具有较高的致癌可能性,3、4级基本上对人体无害。
这其中,1级的有煤焦油、石棉、口嚼香烟、镉元素等;2A级的有丙烯酰胺、用作木材防腐剂的杂酚油、汽车排放的废气、苯并芘(煎焦的鱼皮中含有)等;2B级的有氯仿、咖啡等。
薯片中的丙烯酰胺与汽车排放的废气属于对人体危害程度相等的有毒物质,所以也可以说,吃薯片等于吃汽车的废气。
科学家通过对老鼠做实验发现,以1千克体重摄入2毫克的比例,持续给老鼠喂食丙烯酰胺,结果老鼠相继患上了肺癌或乳腺癌。
将这一比例换算到人的身上,假设体重60千克,相当于每天摄入120毫克的丙烯酰胺,而检验中发现丙烯酰胺成分最多的薯片,1千克中约含有3.5毫克。
换句话说,每天连续吃34千克的薯片就会达到这一致癌临界点。市面上销售的薯片大多在每袋100克左右,也就是说每天吃上340袋薯片,十有八九会患癌症。事实上没有人会如此吃法的。
那么,是不是说就毫无危险了呢?尽管在研究者中还存在判断分歧,但是有一种意见却占了大多数,那就是没有人敢百分之百下断言。
他们警告说:首先无法将人与动物直接进行比照,其次是具有直接对DNA造成伤害的遗传毒性,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哪怕只有很少的量,也无法排除其致癌的可能性。
遗传基因(Gene,Mendelianfactor),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像血液分不同血型一样,人体中正常基因也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即基因多态型。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另外,异常基因可以直接引起疾病,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疾病为遗传病。
可以说,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有三种。
(1)基因的后天突变;
(2)正常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遗传的基因缺陷。
绝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基因中发现病因。
基因通过其对蛋白质合成的指导,决定我们吸收食物,从身体中排除毒物和应对感染的效率。
第一类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有四千多种,通过基因由父亲或母亲遗传获得。
第二类疾病是常见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多种癌症等,是多种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是人类遗传信息的化学载体,决定我们与前辈的相似和不相似之处。在基因“工作”正常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能够发育正常,功能正常。如果一个基因不正常,甚至基因中一个非常小的片断不正常,则可以引起发育异常、疾病,甚至死亡。
健康的身体依赖身体不断的更新,保证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正常,这些蛋白质互相配合保证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执行。每一种蛋白质都是一种相应的基因的产物。
基因可以发生变化,有些变化不引起蛋白质数量或质量的改变,有些则引起。基因的这种改变叫做基因突变。蛋白质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变化,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不正常以致造成疾病。
与遗传基因有关的疾病
虽然父母不能改变孩子的基因,但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病史当作一种警示,更加关注孩子与这些病史相关的身体问题,并及时检查,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以下介绍7种家族遗传疾病以及应对方案。
1、过敏症和哮喘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患有哮喘或者对花生酱、花粉、尘埃等某一种物品过敏的孩子。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个患有哮喘或者过敏症,孩子遗传的几率为30%~50%,但如果父母都患有哮喘或者过敏症,那么几率就会提高到80%。
预防措施:最新的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能够防止哮喘和过敏性皮疹的发生。如果有过敏症的家族遗传史,却没有母乳喂养宝宝,或者需要添加奶粉喂养,那么一定要为宝宝选择过敏原很少的配方奶粉。有过敏症家族史的孩子最好在1岁之前不吃奶制品,2岁之前不吃鸡蛋清,3岁之前不吃花生酱和海鲜品。另外,减少孩子与花粉和宠物的接触,也能降低患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几率。
2、高血压和高血脂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患有某种心脏病的孩子。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患有高血压或者高血脂,孩子的患病几率是50%;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高血压或者高血脂,那么几率将提高到75%。
预防措施:给孩子做相关检查。
专家建议:3岁和3岁以上的孩子应该进行常规血压检查;如果父母的血脂指标很高(指数超过180毫克/分升或者更高),或者父母、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当中有一个人曾被确诊为心脏病,那么最好在孩子5岁的时候,带他去做一次相关检查。
高血压和高血脂与饮食很有关系,所以宝宝过了婴儿期后,应该确保孩子每天营养均衡,每天锻炼身体,避免过多脂肪的堆积。
3、耳朵发炎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长期耳朵发炎的孩子。如果父母长期耳朵发炎,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为60%~70%。因为父母很有可能遗传给孩子脸型或者耳咽管的结构,因此得到这种遗传基因的孩子更容易患中耳炎。
预防措施:医生建议家里不能有人抽烟,给孩子母乳喂养最少3个月,少给孩子使用安抚奶嘴,尽量避免孩子感染流感,鼓励孩子多洗手。另外,值得父母注意的是,普通感冒不仅能够导致耳朵发炎,还会加重病情。不过不要太担心,通常孩子7岁以后,耳朵感染的现象就会自动逐渐减少。
4、肥胖症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都是重度肥胖的孩子。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是肥胖症,孩子超重的可能性是40%;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肥胖症,那么可能性就会提高到70%。最好的预防措施: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就会效仿他们健康的饮食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医生建议:限制孩子喝那些含糖分碳酸饮料;少吃甜点。孩子两岁以后,应该按时检查身体,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孩子的体重是否存在问题。
5、皮肤癌黑色素瘤是一种不常见却非常致命的皮肤癌。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黑色素瘤,孩子的患病几率是2%~3%;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黑色素瘤,那么几率就会提高到5%~8%;如果父母或者某个亲戚在50岁之前就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那么孩子得病的几率将会更高。最好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让孩子在太阳下直晒。80%导致癌症的皮肤损伤是发生在18岁以前的,因此,当孩子外出时,给孩子使用防晒油是必不可少的,防晒指数(SpF)为15或者更高。
6、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几率,取决于父母所患糖尿病的类型。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1/4。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体重有关联的糖尿病,具有更高的遗传性。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为1/7~1/3;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提高到1/2。
最好的防范措施:一些研究表明,一直给宝宝母乳喂养并且在他6个月以后才添加辅食可以略微降低1型糖尿病的患病几率。
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要确保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免脂肪堆积,确保孩子的饮食营养丰富,多吃水果、蔬菜、全麦食品,以降低患病几率。
7、视力差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在儿童时期视力就有问题的孩子。如果父母都是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戴近视眼镜,那么孩子出现近视的几率与常人相比要高出6倍还多。如果爸爸或者妈妈在比较小的时候就是弱视,那么孩子将来也是弱视的几率是常人的两倍。
最好的防范措施:确保你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做常规眼科检查。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有儿科医生的诊断就可以了,但对有眼科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来说,必须要由眼科医生做检查。如果孩子是弱视,3岁以前就开始治疗的效果是最显着的,所以尽早做出诊断尤为重要。
结语:随着最近僵尸肉消息的不断传播,关于它的一些信息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希望上文能对大家心目中的一些疑问有一定的帮助,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健康,千万当心病从口入,危害了自己说不定还会影响后代。